目前分類:老子阿公聊修行能量 (7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道德經》中講:「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老子曾說:「少取方可獲得,貪多則會迷惑。
世事繁雜,誘惑叢生,人活於世,總渴望擁有更多的東西,名利地位,金錢物質,讓生活變得忙碌而緊張,讓自己感到壓力和焦慮。

然而,愚者貪多,智者喜少,凡事以少為貴,輕鬆舒坦才是該有的人生態度。

OIP - 2023-02-26T230927.295.jpg

言少者智
《道德經》有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多必失,少言為貴,言語越少的人,智慧越多。
因為一個人智慧深厚,思考周全,不會輕易地妄言妄語,更不會亂說話招惹禍患。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喜歡設宴來招待他的朋友。
每次宴會上,他總是口若懸河,表現自己的智慧。
然而,他的言語卻常常使人感到尷尬和不適,他的朋友們也開始漸漸疏遠他。
有一天,國王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看著國王,微笑著說:「陛下,我聽說您喜歡在宴會上侃侃而談,可是您知道嗎?言多必失,言少才是智慧。」
國王聽後很是不悅,他覺得自己作為國王應該多言才能顯示自己的智慧。
但智者又說道:「陛下,智慧並不是靠說多說少來體現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思慮周全,把控自己的言語,那麼他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國王聽後,醍醐灌頂,他開始反省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
很快,他發現自己的朋友開始重新靠近他,對他的態度也變得友好而親切。
此後,國王明白了言少是智慧的道理,也因此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少言,是最高級的智慧。
生活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傾聽別人的聲音,而不是一味地張嘴說話。
尤其在與他人交往時,應更多地考慮對方的感受,避免過度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當我們學會少言,用心地去傾聽、理解和表達時,就能夠更好地建立信任、互相理解和尊重,從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images (40).jpg

欲少者富
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世間紛繁,誘惑不斷,面對誘惑,我們的慾望也在無止境的膨脹。
適當的慾望,促使自己成長,但過度的貪婪只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一個人若能減少自己的慾望,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才能獲得真正的財富與成功。
古時,有個富翁叫齊太公,他錢財無數,家纏萬貫。
有人問他:「您的財富如此之多,您是如何做到的?」
齊太公說道:「我過著簡樸的生活,沒有奢華的需求,也不會盲目地追逐名利,我只是專注於我的事業,保持內心的平和,因此才有今天的成就。
人們的慾望,就像風一樣,風能助船行,也能使之翻覆,若你控制不好慾望,它就會讓你走向失敗。」
齊太公的故事告訴我們,慾望少的人更容易獲得財富。
因為他們不會盲目地追求虛榮和浪費,而是注重自我控制,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
從而保持內心的平和,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穩健。
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重自我約束。
控制自己的慾望,注重內心的提升,從而更好的實現財富的積累。

慮少者樂
智者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苦短,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未來,但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少些思慮與憂愁。
只有減少不必要的煩惱,才能讓自己過得更加快樂和滿足。
有一位少年,總是擔心自己的未來,他為自己的前途發愁,經常失眠。
於是,他找到鄰居張大爺,向他傾訴自己的困惑。
張大爺笑著對他說:「你知道嗎?我的人生格言就是:思慮的少,快樂的多。」
少年不太理解的問道:「為什麼少思慮,就能快樂呢?」
張大爺回答道:「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不讓自己被過去和未來的擔憂所困擾,
而是只專注於當下,你會發現,自己有很多值得感激和快樂的事情。」
少年恍然大悟,他回去之後,嘗試著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不再去想太多關於未來的事情。
他開始享受當下的美好,發現自己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他重新獲得了好的睡眠,精神狀態也變得更好了。
老子言:「大道至簡,繁在人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經常會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為瑣事煩惱,為抉擇迷茫。
其實,很多煩惱,都是因為自己想的太多。
太多的思慮和擔憂,容易讓我們陷入焦慮和煩躁的情緒中,從而寢食難安,心煩意亂。
曾國藩有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對過去釋懷,對將來坦然,只安心活好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減少自己的思慮和擔憂,就能擁有更加寬廣和自由的心態,享受更加輕鬆和快樂的人生。
夫少者,多之所貴也。
少,是一個人最好的活法,多不如少,少的力量讓生活更有質量。

言少不招禍;欲少得財富;慮少常快樂。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講:「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打敗別人,是一種能力;戰勝自己,才是一種智慧。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經營好自己。

images (80).jpg

經營一張富貴嘴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洞悉大道,理解無常,心存敬畏,所以,不抱怨別人,不怨天尤人;而愚者以偏概全,固執己見,心有僥倖,故而,指責他人,埋怨命運。

一個人的嘴巴,就是財富的通道。

總是喜歡抱怨,就會有一股怨氣縈繞,從而阻擋財氣,而且會吸引同頻的壞事,給自己帶來不幸。

清朝期間,有一個人叫李達,靠種地賣菜為生。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

左宗棠當上浙江巡撫後,年收入在4萬兩白銀左右。

隨著官越做越大,品級越來越高,後來一個職位甚至為他累積了38萬兩白銀。

面對祖輩700年未有的巨額財富,左宗棠反而充滿了警惕。

因為他悟出人類社會有個平衡法則。

人在一個地方得到,老天必會在另外一個地方讓你失去,以實現總體平衡。

這種因果,有時是當代出現,有時會隔代循環。

他尤其不想讓自己的後代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本事沒學一點,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被人家覬覦你的財富,最後斷絕子孫,成為家族悲劇。

在「蠢而多財」與「賢而寡財」兩大選項中,大部分都選擇了前者,而左宗棠果斷選擇後者。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尚書·大禹謨》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是對低調為人者的最好詮釋。意思是說,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這是普遍的真理。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沈穗的穀子,越是低下頭。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忘了「成由謙遜敗由奢」的道理,經常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什麼時候都高昂著頭,不看腳下的路,結果使自己跌跤。

images (77).jpg

有的人自己身份變了,漸漸多了官僚氣、少了「平民心」;有的人長期被別人誇贊、吹捧,自己就飄飄然忘乎所以起來,結果被人「捧殺」。

欲成事者必須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悅納、所欣賞、所欽佩,這是人的立世之根基。

根基扎得深,才會有繁枝茂葉,累累碩果;倘若根基淺薄,難免會有枝枯葉衰,經不起風雨。

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之根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社會,與人和諧友好地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無常,心安便是歸處!

《紅樓夢》里有這樣一句話:「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人這一輩子,即使一生榮華富貴,但是最終

也逃不過生死無常,旦夕禍福。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婆娑世界,眾生皆逃不過這幾種苦。

與其苦苦生憂,憂而生怖,不如練就豁達心境,苦中作樂。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智者,面對生死,能夠保持從容的態度,活出逍遙的人生。

妻子死了,莊子失去了相依為命的伴侶。他讓內心的悲痛化為對生死的達觀和對世俗禮制的蔑視,鼓盆而

歌。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受傷,然後不斷愈合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自己治癒自己。

擁有自愈力就像抓住了無邊苦海中唯一的救命浮木。

面對人生苦痛,我們更多的是需要自知、自解、自律,來不斷治癒自己。

images - 2022-09-08T112334.380.jpg

人生需要自知

《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能認清別人是一種小聰明,但能認清自己,卻是一種大智慧。

三國時有個「狂夫」,名叫禰衡。

禰衡第一次見曹操就大聲抨擊他。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言的人

《道德經·四十一章》中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辯,而是懂得謹言慎行。

言多必失,話說的越多,越容易招惹是非,越容易讓人深涉險境。

管好自己的嘴,不揭人短,不論人私,才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深處的修養。

官渡之戰,許攸獻計讓曹操大獲全勝。

此後,許攸自恃獻計有功,經常口出狂言。

一次,曹操在巡視城防之時,許攸借著酒勁站在城牆上衝著曹操喊道:「曹阿瞞,要是沒有我許攸,爾等

可進得了這許昌城。」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萬物都要遵循天道的規律,若是逆天而行,必定會受到老天的懲罰,給自己帶來禍事。

人在做,天在看,世間之事,凡有果,必有因。

人與人相處,亦是如此。

在生命的長河中,你做過的每件事,你說過的每句話,終會回到自己身上。

OIP - 2023-03-04T091819.765.jpg

你敬人,人敬你

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尊重,不論何時都是相互的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廣賢文》中講:「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各種小事斤斤計較。

最終發現不僅浪費了自己的大好時光,還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

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更沒有一成不變的事。

太過於計較,只會讓自己走進死衚衕,適時糊塗,懂得讓步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e3db5680-928d-11ed-b5d2-31f21c179b99.jpg

人越計較,命越不好

林逋在《省心錄》中講:「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不知足者,即使有錦衣玉食,也滿是憂愁。內心知足的人,身處貧賤也能自得其樂。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道用其虛,用之無窮
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意思是: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能被人使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空虛)在起作用。
一些器物,比如酒杯和茶壺,它們有用的部分,不是有形有象的實體部分,而是實體圍成的空虛部分。
酒杯和茶壺如果變成實心的,就不能用來盛酒盛水,也就失去了效用。
道的應用也是如此,道法自然,萬事萬物之所以能夠有規律地運作,就是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好像是「虛無」的道在起作用。
老子對道的應用,有個很好的比喻,他把道比作天地之間的,一個巨大的風箱,這風箱正是因為內部空虛,所以,只要拉動就可以鼓風,並且不會枯竭,越鼓動風越多。
一盅可飲千瓶酒,飲盡百川仍是壺。」
一個酒盅,可以用來暢飲一千瓶酒;一個茶壺,可以用來暢飲一百條河的河水。
天地萬物,皆在道中。大道之用,無窮無盡,不會盈滿,用老子的話說,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空虛而能量無限(「不屈」),用之無窮(「愈出」)。

OIP - 2023-02-26T230450.317.jpg

 

二、人用其心,致虛守靜
人心也是虛空遼闊的存在,「吾心即是宇宙」。
人要效法道的精神,就要解除自己心靈的束縛,將自己完全與道融合在一起,始終與道為一。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
世間紛紛擾擾,人心很容易被瑣事、俗事填滿,而處於躁動的狀態,所以要及時清空,要「虛」。
莊子有個很好的說法,「虛室生白」,空的房間才顯得敞亮,如果房間堆滿了東西,有光亮也透不出來。
「虛」之後才能「靜」,靜能生慧。
過去,人們做飯,要燒灶,有個說法,「火心要空」,往灶膛里添柴禾,不能添得太多,中間要空起來,因為添實了,空氣進不去,沒有氧氣,火燒不起來,火就不旺,「致虛守靜」,也是這個道理。
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更是擠壓了我們的思考空間,誘惑了我們的心性,使我們的心蠢蠢欲動,沒有片刻的安寧,只有「致虛守靜」,我們的心才能如無形的風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當下。
OIP - 2023-02-25T233327.408.jpg
三、為而不爭,人生安泰
明白了「道用其虛」的哲學,在心境上追求「致虛守靜」,在為人處世方面不妨學老子所說的「為而不爭」的態度。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晚年時,幾個皇子為太子之位爭得熱火朝天,甚至不擇手段。
四皇子對爭還是不爭,一時猶豫不決,鄔思道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來啓發他,叫做「爭是不爭,不爭是爭」。
這句話的含義是:其他皇子都想著法子討好皇上的時候,不要去湊這個熱鬧,處在風口浪尖上,只會招來嫉妒和陷害;要做的恰恰就是不出風頭,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出於公心而非私怨的處理各種衝突;太子之位不是靠爭,就能爭來的,不如守著自己的本分,至少可以避禍。
結果太子之位給了不爭的四皇子(後來的雍正皇帝)。

不爭,並不意味著不努力、不作為。不爭,是穩健的立身之道。不爭,看起來是犧牲或退讓,事實上所有的後退都孕育著前進,很多時候是吃小虧佔大便宜。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苦短,總是喜樂交加,得失並存,聚散不定。

很多東西,就像手中的沙子,越是抓得緊,越是失去快。凡事看淡一些,想開一點,一切隨緣、隨心。

人這一生,注定來去都是空,沒有人能永久地擁有什麼。走到最後才明白,一切的得失都是暫時,最重要

的是看淡放下。

人活著,何必糾結痛苦,放下即是晴天。

20200119173057_14064.jpg

放下煩惱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由心生。

佛家說:「人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活在當下
迷惑的人活在過去,奢望的人活在未來,只有清澈的人活在當下。
過去的無法輓留,哀嘆也沒用,不如學會放下;未來還沒有來到,有無數可能性,妄求也沒有用,徒增煩惱;活在當下,才更有可能充實地過好每一天。
懂得活在當下的人是有福的,不要太想念過去,因它會給你帶來悲傷;不要太思考未來,因它會帶給你恐懼;用微笑活在當下,它會帶來喜樂。
二、知足常樂
快樂就是看淡塵世的物欲、煩惱,知足常樂。人生一場,別人要豪宅別墅,我只要風花雪月,吹拉彈唱;花棚石凳,小坐微醉;清歌一曲,粗茶一杯,自得其樂。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欲是壽,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華越少,舒適越多,做一個簡單的人,踏實而務實,不沈溺於幻想,不去庸人自擾。
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凡事恰到好處,人情是用一次少一次,別指望別人會永遠對你好,永遠遷就你。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得到欣然,失去不悲;既不妄求,也不拒絕;來去隨緣,自然而然;得意盡歡,失意淡然;緣來緣去,長空白雲。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gory-ozera-pejzazh-priroda-48084.jpg

三、能動能靜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人應該充滿活力,經常活動筋骨,學會享受生活,喜愛一切美好的事物,贊美並享受它們所帶來的美好,而當困難來臨時,用微笑去面對,用智慧去解決。
人生的真滋味,只有沈靜的人才能品嘗得到;世間的一切緣由和歸宿,只有沈靜的人才能看得透徹明瞭;天下的一切真情實景,只有沈靜的人才能說得真切。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既能爬山攀岩,也能焚香彈琴;既能揮汗如雨,跑前跑後;也能心如止水,心不旁騖;既能端居室內,正襟危坐;也能戶外撒野,頑童舉止。人就應該有一種「亦莊亦諧,能動能靜」的本事。

古人說:「能動能靜,所以長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形神兼養,可以長生。能動能靜的人有健康的身體和飽滿的精神,身體好,胃口好,當然是有福的人。

OIP - 2023-03-04T091736.184.jpg

四慈悲為懷

悲天憫人是褒義的,但是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貶義的。它的意思是經常感嘆生活的艱難,憐憫別人的的苦痛。
有悲天憫人情懷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的心中常存善念,與人為善,而為善終會有好報。
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步的地方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自己過得不錯,讓別人也過得去;自己有好處,讓別人也得些好處。
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種善良,是一種人性的高貴,同時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最快樂的方法。
五、孝順父母
「堂前父母大如天,須知萬善孝為先。」一個人連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父母都不愛,怎麼能相信他會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人對父母都漠不關心,很難相信他會對幫助別人充滿熱情。
古人還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行」,就是說,評價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孝順,要看他是怎麼想的,看他的孝順是不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看他怎麼做的。
孝順父母的人是有福的,《孟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根據孟子所說,一個人做到了孝順,也就不可能是一個胡作非為的人,而是一個勤勞節儉,無不良惡習的人,這樣的人做人做事都會成功,自然是個有福的人。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宋張三丰曾說:「夫道,中而已矣」。

告訴我們:道,可以用「」這一個字來概括。

在中國人看來,「中」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一個字。

儒家稱為中庸,道家稱為中氣,佛家稱為中觀,暗藏著儒釋道第一智慧。

OIP - 2023-02-26T230438.287.jpg

 

儒家中庸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左傳》中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璧有微瑕,人無完人,難免會犯錯。
犯錯後能夠靜心反思,自我更新,這正是一個人了不起的地方。

古往今來,聖賢之所以成為聖賢,不是因為他們從不犯錯,而是因為他們懂得自省,懂得在歲月的起伏

里,成全最好的自己。

 

78bfd1cacde982064feb9a4d990099b4-e1576484550147-1024x767.jpg

認識自己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活一世,最難得的不是認識別人,而是認識自己。
看清自己,揚長避短,走向成功指日可待;
反之,妄自菲薄,或者盲目自信,最終會與夢想失之交臂。
從前,有一隻靈貓,常年守護在佛像旁,防止闖入的老鼠褻瀆神靈。
一日,一隻老鼠趁靈貓不在,溜進寺廟,躲在佛案一角。
此時,它發現人們非但沒有驅趕它,還虔誠地向自己跪拜,就堂而皇之地跑上佛龕,心安理得地享受供奉。
沒多久,靈貓回到寺廟,它一見到老鼠便撲了上去,老鼠卻叫囂著:「你應該向我跪拜,我可是佛!」
靈貓不屑地說:「人們向你跪拜,是因為你站在了佛像前,你以為你是誰?」
說罷,便將老鼠吞入了腹中。
塵世中最可悲的,莫過於錯看了自己,站在了不屬於自己的位置;
而最幸運的,莫過於認清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享知足篤定的幸福。
曾經,有位登山運動員,一心想登上珠穆朗瑪峰。
一次,在他奮力攀登到6400米高度時,因體力不支,毅然選擇了止步。
朋友們都替他惋惜,若是再堅持一下,心願定能達成。
可他平靜地說:「我很清楚,6400米已經是個奇蹟。」
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個人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這本身就是種了不起的能力。
我們的一生,有如西天取經,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困難,也會遇上各種各樣的挑戰。
是迎難而上,還是避其鋒芒,取決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
若憑著一腔孤勇,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或是不辯方向,四處亂撞,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白費力氣。

真正聰明的人,不是心較比乾多一竅,而是願意擯去嘈雜,剖析自己,在知己知彼的較量中,尋得水到

渠成的圓滿。

e3db5680-928d-11ed-b5d2-31f21c179b99.jpg

反省自己
清代學者申居鄖曾說:「人生至愚是惡聞己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
愚蠢的人,喜歡談論他人的是非,回避自己的過錯。
而一個明智的人,則會樂於審視自己。
宋朝時,益州有位叫張詠的人,學識淵博,才智過人。
有一回,宰相寇准專程設宴款待他,希望能給自己一些建議。
張詠知寇准不喜讀書,學識一般,就委婉地說:「《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准聽後,不解其意,待回到相府,翻出《漢書·霍光傳》。
猛然看到「不學無術」四個字時,才幡然醒悟:這些年來,他一直忙於政務,疏於讀書。
於是,他給自己立下規矩,勤加念書。
也正因為寇准的自省,使得他在朝堂之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贊許。
國學大師曾仕強曾說:「隨時檢討自己的人,才會不斷提高。
誠然如是。
再嬌艷的花朵,若不定期澆水施肥,修整雜草,也會有暗淡的一天。
人同樣如此,只有時常反省,修葺旁枝末葉,保持生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真正優秀的人,不會躺在過往的成就里沾沾自喜,也不會陷在一時的失敗里自暴自棄。
而是擅於在經驗與失誤面前,找尋進步的空間。

成全自己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擁有一顆反思自己的心,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
也只有懂得約束自己,才能成全自己。
人生須臾,轉瞬即逝,每個人都渴望在有生之年,成全自己。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人生路上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難以發現自身的弱點,總是太過自以為是,又習慣指摘旁人。
其實,唯有懂得審視自己,遇事從自身找原因,才能真正地覺悟,最終成全自己。
真正厲害的人,時常攬鏡自照。

他們將反思,視作成全自己的必經之途,一邊發現不足,一邊突破自我,最後在越走越寬的路上,成全

自己的人生。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靜則無病,心安則身安。」

外在是內在的顯現,內心混亂,雜念糾纏,情緒失常,久而久之就會招致病邪。

而內心清靜,思路清晰,情緒穩定,總是康健無憂。

所以說,管理健康最好的方式,不是奇珍名藥,不是奇門妙法,而是放下破事,遠離爛人,修得一顆清靜安定之心。

8eb09cc7259e3aebe16b34c8a7cb3e3c-e1576483062162-1024x767.jpg 

放下鎖事,心靜神閒

《道德經·第五章》中有言:「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人的內心就像一個大風箱,不為瑣事擾動,不被破事填滿,才能時刻保持空虛清靜,如如不動的狀態。

這時,心底就會生起一股強大的能量,散髮出來,從而神清氣爽,遠離病邪。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句話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大意是說,什麼是佛呢?離諸相,去執念,便能成佛。

人生在世,最難的便在於此。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你曾經所有的較勁,終會隨著車輪滾滾向前,無法阻擋也毫無意義。

既如此,不如放輕鬆,隨他去。

OIP - 2023-02-26T230430.488.jpg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生活,總是不停失去,又不停得到。人到中年才明白,所謂人生,無外乎八個字: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每個人的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無論身在何處,磁場都會跟隨著你,吸引著與你同樣的人或事。」
《易經》中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是如此。
同類型,同領域的人或物會彼此吸引,互相影響。
總而言之,我們這一生,所遇到的一切,無論好壞,都是因你的磁場吸引而來。

japan-kyoto-heianjingu-cherry-blossom-shutterstock_254845927.jpg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論語》:「道不同,不相為謀。」
意見不合,戰線不一;志向不同,無法同行。
自古以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身邊,平庸之輩極少。
因為與豺狼同行的,必是豹虎;與孤鷹齊飛的,亦是蒼鷹。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結交什麼樣的朋友。
割袍斷義」的典故眾所周知,本是好朋友的管寧與華歆最終卻走向了分道揚鑣。
歸根結底在於兩人的志向與目標不同。
管寧一心專注於讀書,成就一番事業,華歆卻對於金錢名利十分感興趣,甚至忘了讀書的使命,導致兩人越走越遠。
俗話說:「貓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志向不同的人很難走到一起。
人與人相處,靠的是長期的三觀志向相,兩者相符才能長久交往。
人生中有很多相遇,看似不經意,實則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因為那些與你同頻的人會穿越茫茫人海,與你相逢。
「你所遇見的一切人和事,都是由自己吸引而來,從自我內心塑造出來。」
志向相同的人,自會吸引知音;感恩的人,自會吸引富足;樂觀的人,自會吸引好運。
你是誰,便會吸引誰,遇見誰。

OIP - 2023-03-04T091819.765.jpg

和誰在一起,真的很重要
在一座寺廟,有許多優秀的僧寺,一次,一個小和尚前來跟師父辭行。
小和尚說師兄們都十分優秀,自己比不上大家,很難有所成就,所以想去小點的寺廟。
師傅聽後並未拒絕,只是送他一程。
在路上,經過一片樹林,小和尚感慨這裡的樹木都長得又長又直,可真好看。
又經一處時,小和尚發現一棵樹獨佔優勢,卻長得亂枝縱橫,歪歪扭扭。
小和尚十分不解,問師父:「為何這棵樹佔據了陽光和雨露,卻還沒有森林里的樹木成長的好?」
師傅說:「森林里的樹木為了競爭陽光和雨露,於是奮力成長,最終成為棟梁之材。
而缺乏競爭的那幾棵樹,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在安逸的環境下喪失了成長的動力,最終一無所獲。」
其實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和優秀的人同行,雖然會更苦更累,但收穫的也會更多。
荀子曾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和不同的人在一起,便會有不同的人生。
和優秀的人同行,能不斷提升自我;和品德高尚的人相處,能慢慢滋養內心;和智者學習,人生也會越來越明朗。
一生不長,想要走的又遠又穩,就要與優秀的人同行。

成為最好的自己,才會遇見更好的別人
「境隨心轉,相由心生。」
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你遇見每個人,也都是自己感召而來。
從前有一位富翁,經常抱怨自己的妻子不體貼,兒子不孝順,身邊的人也都是因為錢跟隨他。
一位智者聽後,建議他:「既然金錢如此讓你痛苦,那麼不如把錢佈施出去吧。」
於是,富翁修建學堂,設置粥棚,幫助窮人。
再次見到智者,富翁滿面春光,不斷感慨道身邊的人都很善良,妻子也很愛他,孩子更是十分乖巧聽話。
生命其實是一場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行的是自己的德。
只有打破自己的內心,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看見更廣闊的天地,遇見更好的別人。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位年輕人畢業後屢次碰壁,想跳海的他遇見了一位老人。
老人得知事情後,將一把沙子仍在地上讓他撿起來,年輕人笑著搖了搖頭說這根本不可能 。
老人隨即又扔了一顆珍珠,年輕人很簡單的就撿了起來。
望著手裡的珍珠,年輕人恍然大悟。
原來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自己。
論語:「君子務本,本立道而生。」
只有從根本上提升自己,才能遇到賞識自己的人,才能發揮自己所長。
人這一生,最大的伯樂,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所以,不要費勁時間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明年春暖花開,自會有駿馬供你挑選。
不要刻意巴結別人,用討好別人的時間去充實自己,待到時機成熟,自會有人與你同行。」
任何時候,豐富自己,遠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當你成為更好的自己,便會遇見更優秀的他人!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有三把鑰匙:接受 改變 放下。

河口湖北岸櫻花富士山2-1024x768.jpg

人貴五品

第一品: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認錯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品: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品:樂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有了快樂的忍,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middle_39b447a9315bf3926e9eb37591a0c909.jpg

第四品: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因為瞭解而理解!

第五品:放下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夢誰先覺
莊子說:「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
莊子是人生大夢中的先覺者,所以他把心靈自由看得比名利地位更重要。
楚威王聽說莊子精通治國之道,欲請莊子出山為楚國做事。
莊子問使者,楚國宗廟里供奉一頭神龜是真是假,使者回答說,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被錦緞包著尊貴地供奉在宗廟里。
莊子又問,一動不動地被供奉著和待在低賤的污泥中,神龜更願意選擇哪種?使者答道,肯定更願意待在污泥中游來游去。 
於是,莊子一揮手,說:「既然如此,你走吧,告訴楚王,我就好比那只願意在低賤的污泥中游來游去的烏龜。」
李白在春夜飲宴的歡樂場景中,也不免發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感慨;蘇東坡泛舟赤壁,懷古傷今,油然而生一些感嘆,「人生如夢,早生華發」,「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人在最為清醒的時候方才知道,他自身也是一場大夢,而愚昧的人則自以為清醒,好像什麼都知曉,什麼都明瞭。莊子把人生看作一場大夢,這深深獲得了後世的認同。

fuji-and-sakura-royalty-free-image-1673594130.jpg

浮世有清歡
莊子的精神境界高,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同時莊子並不是隱士,而是混俗人間,藏身於人群中。
莊子釣魚,看魚兒游來游去,能感受到魚的快樂。一段時間以編草鞋為生,有時窮得去借糧食,卻不妨礙他的快樂和自足。
後世能得莊子神韻的,蘇東坡算一個,蘇東坡可以說是莊子的精神後裔。
蘇東坡有一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最能體現莊子精神在俗世生活中的歷練。
清歡是一種心境,「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不過分嚴苛,也不過分放縱,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便是清歡。
清歡是一種姿態,是一些人行走於紛繁世間的姿態。

賦閒在家,約三兩好友,沏一壺茶,聽著緩慢的曲子,看看窗外飛過的小鳥,誰也不說話,靜靜地感受著茶與時空的穿梭,是為清歡。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的無為,它四通八達,它觸類旁通,它無所不包,為無為無不為。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2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德經》37章)

osakacherrblossom-2-2.jpg

修道就是修心
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道,所以無處不修心。「做什麼事用心就好了。」
上善若水,固幾於道。一杯渾濁的水,只有不動的時候,雜質才可以沈澱。渾濁的水,無為才可將自己清澈。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有無為,將心靈的小風暴平息,才能看到自己。淨化自己。當看到自己,才知道往哪裡走呀。
做事業的時候,將名利,將鬥爭,等等一切小氣的情緒無為,留下的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
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桑在無為的過程。
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是修道!
 
老子阿公分享一則道教故事。
全真七子修道的故事
馬丹陽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大定七年(1167年)與妻孫不二同拜全真道創立者王重陽為師。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為「丹陽抱一無為真人」。於嘉泰甲子歲(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這日,馬丹陽離開山東寧海縣,在長安境內巧遇同為全真道七真之一的邱長春。師兄弟二人欣喜無限,共敘別後情景。
馬丹陽問道:「邱兄這些年走過哪些地方?不知功夫煉得如何?」
邱長春說:「師父墳穴在此,不忍遠離;煉性之功,不敢拋荒。」
馬丹陽覺得好笑說:「師父是得道的人,怎麼會死去呢?所謂死者,不過是他為了斷絕那些不肯下苦功修煉,而只妄想憑著師父傳那真言口訣就能走捷徑入道成仙之人的心思罷了。所謂煉性者,是修內功;煉德行是修外功。師父曾說過應內外兼修,才能夠達到玄妙的境界。而你今天卻講未敢拋荒,豈不是荒謬得很嗎?」
聽了馬丹陽這番話,邱長春才恍然大悟,忙向大師兄謝道:「今得一言開悟,解我終身暗昧!」
其實邱長春知道師父王重陽是詐死,因為他曾撞破師父所設之玄機,並挨了師父一頓狠狠的訓斥。於是,他將師父托言仙逝之後曾得見師父一面的情景,對馬丹陽敘說了一遍。
馬丹陽嘆氣說:「師父曾說你不能韜光養晦,而是一味逞乖弄巧,成道當在六人之後。對此,你今後不可不戒啊!」沈思片刻又說:「你如果能夠反躬自省,藏其智巧,敦其樸實,我就將師父傳我之道,盡傳於你。」
自此,師兄弟作伴共游荊襄之地,邱長春深深悔改,不再逞乖弄巧,馬丹陽就將道妙玄機細細給他點拔。邱長春勤懇參諦不敢懈怠。
後來,馬丹陽見楚地風光繁華,不及陝西樸實,乃同邱長春一道往陝西行去。一日天降大雪,將二人困於冷廟之中。馬丹陽此次出門時走得匆忙,只帶了幾件換洗衣物和數兩碎銀子。那銀子都用完了,所以沒有再買蒲團,修行之人本來就不求安逸,於是二人背靠背,共一個蒲團將就著打坐煉功。
一連數日,風雪阻隔,不能外出化食。邱長春不識馬丹陽已是得道之人,只顧惜他是富家子弟出身,害怕他經受不住如此寒冷、飢餓。所以身子在蒲團上打坐,心中卻總是在想如何去尋一個人家,化得一碗湯粥來給師兄解飢寒。想著想著,便身不由己就下了蒲團。他走出廟門一望,只見雪壓秦嶺,千山路絕,若想尋得一人家,恐是妄想而已。
誰知這冷廟竟是本境本地祠。邱長春那亂動著的吃粥的念頭早驚動了這本境土地神。土地神知道這兩位道人將來一定會成為列仙班的真人,如今困於自己的土地祠中,如自己不鼎力相助,恐被道仙責怪。於是,慌忙到山坳里的住戶張老頭家中托夢:因風雪之阻,住在他廟里的兩位修行人已餓了三日三夜,讓張老頭快起來弄些飲食送到他廟里。醒後,張老頭將夢講給老婆子聽,這老婆子生平最是信神,趕忙煮飯備水。全家歡歡喜喜地將飯送到了土地祠,以供養這兩位久困冷廟的修行人。
馬丹陽見張老頭全家冒雪送飯到冷廟來,以為是鄰近之人見他們受困而起惻隱之心,所以連聲道謝。不想,邱長春此時卻神秘莫測地對師兄說:「看來修行之人也有感應天地神靈的功能。我昨夜恐師兄難忍飢餓,偶起粥湯解師兄飢渴的念頭,今晨就有人送飯來。定是感應吧?」
邱長春若不講,馬丹陽尚蒙在鼓裡;這一點破,馬丹陽勃然變色,道:「君子謀道不謀食,你不思進道之功,卻貪於飲食。一念不印,怎能悟道?我今天不再與你同行,就此分開吧!」邱長春自悔錯起念頭,請求師兄不要走。
說來湊巧,這時,廟外走來一名樵夫。馬丹陽即借過他的柴刀,將蒲團砍作兩半,對邱長春說:「一隻蒲團分兩半,從此各自煉功打坐,勿始勤終怠,自誤前程!」說完竟頭也不回地走出廟門。

邱長春追出廟門,哪裡還有人影?原來馬丹陽已成道果,為使邱長春自修自煉,用遁身之法去了。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文章標籤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