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即歸於道
本一:具容化性易而不易底
零是結束,萬物之終結歸為零;零又是新的開端,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歸零是這樣一種狀態,可以暫時說是「無」,但又不完全是「無」,因為它蘊含著無數「有」的可能性。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說:「有無相生。」
「無」中可以生「有」,「有」也免不了終結於「無」。
所以,道就是「一」,道生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道,歸零就是歸於「道」。
歸零:即歸於道
本一:具容化性易而不易底
零是結束,萬物之終結歸為零;零又是新的開端,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歸零是這樣一種狀態,可以暫時說是「無」,但又不完全是「無」,因為它蘊含著無數「有」的可能性。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說:「有無相生。」
「無」中可以生「有」,「有」也免不了終結於「無」。
所以,道就是「一」,道生萬物,萬物最後又復歸於道,歸零就是歸於「道」。
《道德經》中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講天道,講自然,其目的,無非是讓人師法自然,學習聖人純真的心靈和厚重珍貴的人格。
為人處事,唯有厚道,方能持久。
做一個厚道的老實人,就一定能受到上天的眷顧。
人格厚重,立身之本
老子:大丈夫處其厚,不拘其薄,處其實,不拘其華。
我們的老祖宗講「忠恕之道」講「天道」,都是想教我們如何為人。
君子以敦厚立身,不居於淺薄,樸實純真,不居於浮華。
如果想要積累人格的厚度,那就要真誠善良,務實淳樸。
做人,不必烈如驕陽,不必高聳入雲;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明月懸空,終將凋零。
做人要像一杯水:靈動、包容、清澈。
水,簡單的一個字,卻隱藏著人生的智慧。
水穿山岩是堅持,逆水行舟是勇氣,而高山流水是詩意。
做人如水,海納百川,寬以待人
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做人應如水,滋養包容萬物,卻處處不爭,
寡慾養心
孟子說:「養心莫過於寡欲。」
學會知足常樂,是最好的養心之法。
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過度的慾望,只會讓人沈淪於無底深淵。
古代有一個僧人,從樹林中驚惶失措地跑出來,恰好看到他的兩個好朋友在林邊散步,便氣喘吁吁地大喊道:「我剛剛在樹林中挖出了一堆黃金!它們會吃人!太可怕了!」
兩個人聽了很震驚,連忙問僧人:「真的嗎?你在哪裡挖出來的黃金?快告訴我們吧。」
僧人索性就告訴他們黃金在哪裡,他的兩個朋友果真找到那個地方,發現僧人所說不假。
於是,一個人嘲笑僧人很傻,另一個人說:「我們怎麼把這些黃金拿回去?」
寡思養精
「世上本無憂,庸人自擾之。」
一個人,如果心中時常憂慮著很多雜事,那麼很容易感到心累。
最後,甚至會導致還沒有開始做,心力就浪費了一大半。
所謂「憂傷肺,思傷脾」,要想怡神養心,秘訣在於寡思善忘。
有人曾向蘇軾請求寫一幅字,內容是養生長壽的古方。
蘇軾微笑著說:「這好辦,今天就贈給你這四味藥。」
隨即,他拿出宣紙,寫下:
寡事養神
《管子》載:「寡事成功,謂之知用。」
這條經典名句很有現實意義。今天,人們可以做的事情豐富多彩,但做成功的事情很難。
所以,管子建議,要想用力少而辦成事,關鍵在於「心不動」。
何謂「心不動」?就是能夠專注於自己手中的事。
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少年時就毅然選擇了在兵法戰策上深入學習,深信將來定會成就一番大事。
當時天下戰亂紛紛,韓信把當時廣泛流傳的兵書都閱讀過,滿腦子都是兵書戰策,連胯下之辱都不在
乎。
寡言養氣
中醫講:「多言則氣乏」。
說話多、聲音響會耗費人體的氣。
可見,寡言少語對於養人之靜氣有多麼重要。
靜氣是一個人從心底生出的從容和泰然,人前顯的是涵養,給自己留下的是豁達。
東漢劉秀打天下的時候,手下有文武雙全的馮異為其出生入死,功助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為人謙遜低調。
每當戰鬥結束後,將領們總是坐在一起,高談闊論,論功談賞,而馮異則常常獨自避坐於大樹之下,靜靜地思考著戰鬥的經驗得失。
久而久之,將士們知道他淡泊名利的特點,便戲稱他為「大樹將軍」。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這句話非常精練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現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給你做多少事,你給我多少錢,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問有什麼利益?物質文明席捲之處,一切以現實的利害作為好壞的標準。沒有顯而易見的利益,值得做嗎?一切是如此的短視和虛浮。
老子這句話是說:「一切事物,有時是受損反而獲益,有時獲益反而是受損。」中國古人更看重整體的
平衡和長久的和諧。在中國人看來,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陽長陰消,陰進陽退。問題的關鍵不是陽
佔多少、陰佔多少才合適,而是陰陽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有的時候暫時獲利,但破壞了陰陽的平衡,對將來的穩定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有的時候暫時受損,但有
利於維護陰陽的平衡,反而對將來的和諧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古代的聖賢人物,不怎麼談利,而是喜歡談吉,談福。吉和福看重長期累積的效果,而不注重當
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這段話的意思,累積到了滿盈,不如及時停止;銳氣如果太盛,不能長久保持;家裡金山銀山,沒人能
守得住;富貴加上驕傲,自己埋下禍根;成功了就退下,這才合乎天道。
天道好循環。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
成住壞空是佛教用語,
「成」,事物出現;
「住」,事物繁榮一段時間;
「壞」,開始走下坡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最大的特色是什麼?「自然」。
這個「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類世界之外的非人為的生命與物質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道法自然」是說,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東西。道也沒有什麼可取法的對象,因為萬物都在道裡面。
天地的運行是最接近於「自然」的,魚在水游,鳥在天空飛,花開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時運行…天地萬物似乎都接受一個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魚不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天上飛?鳥不會想,我為什麼不能在水游?夏天不會跑到冬天後面去,秋天不會取代春天的位置…
但人不一樣,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為自己的上帝。
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訴你首先要敬畏。
天地人一體,有一個最終的根源—道。
蘇東坡曾在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景,只有「換位」,才能感同身受。
原本,蘇東坡和王安石是一對好友,兩人還經常相互拜訪,除了討論工作上的事情,還會切磋詩詞。
有一次,蘇東坡又去拜訪王安石,一進門,沒見到人,倒是看見桌子上有詩稿,拿起來一看,蘇東坡笑了,笑他堂堂一國宰相,居然不知道常識,菊花怎麼可能會落瓣。
於是,蘇東坡順手拿起筆,在詩稿旁邊寫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後,人也不見,蘇東坡就走了。
沒想第二天,蘇東坡就被貶到了黃州,到了黃州,一次偶然的機會,和朋友去賞花,看到了黃州的菊花,紛紛飄落,滿地金黃,跟他瞭解的情況完全不同。
這時,蘇東坡才明白,是自己太過自以為是,他總以為自己被貶,是王安石挾私報復、氣量太小,原來是自己不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斷了他們之間的情義。
有句話說得好:「事無盡善盡美,人無全知全能。」
《管子·心術》中有一句「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意思是說,從人的身體來看,心就是身體的君主,心寬了,人的眼界就開闊了,人生之路也會隨之越走
越寬。
「心無物,天地寬。」若把心中的種種凡塵雜念拋開,就會感覺到天地無比的遼闊,從而心氣暢通。
反之,眼有塵埃,心存雜念,專營算計,便會感覺到天地無比的狹窄,從而心氣不順。
若心態不佳,疾病就會找上門來;若心態寬和,不適自會消散。與其追求昂貴的保養品,不如擁有愉悅的好心情;與其依賴名醫良藥,不如培養良好的心態。
往後餘生, 若能放寬心態,保持內心平和,便可遠離病痛,讓身體健康無憂。
《莊子》中講:「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房間寬敞,光明才能照射其中;內心寬厚,好運方能降臨。
容事
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 ,每一個人都是廣漠大陸的一分。」
山和山不相遇,但人和人得相見。
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意見分歧,觀點不一的時候,要想合作愉快,就要發揮包容的作用,這樣才會使事
態向著良性發展。
如果都想佔據上風,各不相讓,很可能出現兩敗俱傷,因此能包容比自己強的人,更能包容缺點明顯
突出的人,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
與人共事貴在包容。
容人
秦朝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意思是:泰山不捨棄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樣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細流,所以能那樣深廣。
人也一樣,能容納他人的缺點不足,就會吸引眾人,這靠的不是利益驅動,而是自身的底氣,信心,
和氣場。
生活中總會遇見刁蠻無理的人,缺少自信的人會據理力爭,而自信心強的人因勝券在握、胸有成竹,
就會泰然處之,避開矛盾,察人之難,諒人之過。
容人,並不是三觀相合,而是源於自信的心境。
容言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意思是,最高尚的品格像水一樣,能夠包容、滋養萬物,卻不處處爭先。
容言是一種優良的品格,更是一種格局,這樣的人胸襟開闊,不與人爭長道短;
他們眼界深遠,看的是大局,不斤斤計較。
歷史上的狄仁傑很多人耳熟能詳。
有一次他奉皇帝武則天之命去辦一件差事。
早晨,由於趕路急,他和管家狄春隨意找了個小吃攤。
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誰都會有自己的情緒。但與其糾結八九,倒不如常思一二,控制好自己的負面
情緒。
情緒就像水一樣,要想涓涓細流,就得時常疏通,不要壓抑它,要學會疏導它。
通過小事情不斷地修煉內心,提高自己的定力,把心放寬,把事看淡,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趁情緒還是一個小火苗的時候,及時掐滅它,千萬不要衝動做出令自己後悔莫
及的事情。
能夠控制情緒,使其穩定,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不要淪為情緒的奴隸。
看看藍天、白雲,感受大自然的氣息,任何時候,都記得多往好的方面想,讓自己的心胸變得更加寬廣豁
見識和格局,決定了你的層次
生活中,真正稱得上生命層次的東西,不是名也不是利,因為這些都是過眼雲煙。
真正決定生命層次的,是人的見識和格局。
有見識的人看得長遠,有格局之人有大局觀。
有時候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見識和格局卻可以看到。
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大災難的時刻。
當時太平天國的崛起,讓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社會處在一片動亂之中,及其可怕的是,在部分地方,傳統的儒家文化被「拜上帝教」所代替,成為煽動人們仇恨的一把火。
在國家生死危難的時刻,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
他在文中痛呼「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井李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這個限制,就是見識和格局,不同的人有不同見識和格局,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
晚年的曾國藩,被朝廷冊封為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贏得了數不盡的名譽。
歷史上能得到「文正」這個謚號的人非常之少,一旦獲此謚號,必有超越常人的見識和格局,所以他才幹
了大事。此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很厲害,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棟梁之才,一個是著名的外交家,另一個是著名的數學家。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周易》:「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意思是說,只要自己努力,上天也會護佑你,如果自暴自棄,上天就不會眷顧你。
陷入困境時,人不能只是祈求別人拯救,而要先努力自救。
自強、自佑,是天助天佑的前提。
中國人喜歡講天人合一,天佑加上自佑,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吉人,必定自強不息,在人生路上,他們不怨天不尤人,日新其德,孜孜不倦,一步步努力,成就一番事業,如有神助。
吉人,大氣之人
大氣之人,拿得起放得下,不會在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