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村上春樹所說:「不是每一條魚,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中。
不用自己的標準,評論他人的生活,才能相處和睦,活得輕鬆自在。

istockphoto-1358470404-170667a.jpg

不評價他人的言行,是一種教養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智的人,不評價別人,專注自身;愚昧的人,東張西望,以談論他人為樂。
不輕易評判他人,是處事的境界,也是為人的教養。
有這樣一則故事:
蘇軾被貶黃州後,苦悶抑鬱,為排解憂愁,常常和好友遊歷山水。
一日,他們來到一塊田地旁,看到老農正從很遠的河裡挑水來灌溉,而在附近就有幾口水井。
好友說:「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卻不用。」
蘇軾看著遠方,沒有說話。

這時,老農過來,坐在田邊休息。對他們說:「別看我現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來了,莊稼可

就遭殃了。」

二人聽後,很是佩服老者的遠見,同時,好友也為自己的話慚愧不已。
天地廣闊無垠,萬物玄妙至極。一個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終是有限的。
若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義他人的言行,只能體現出自己的淺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評價別人,不妄議言行,時刻反省自己,便會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

順。

images (78).jpg

不指責別人的過失,是一種格局
老子說過:「大道之行,不責於人。
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後的本質,洞悉事態發展的規律。
所以,不會把過錯歸結於別人,更不會隨便指責他人。
唐朝時,有一位將軍,在帶兵打仗時,發現自己的馬極易受到驚嚇,幾次險些摔下來。
回到營地,眾人紛紛怪罪馬夫失職,要求殺了馬夫。
將軍沈思片刻,對馬夫說:「我不追究你,只是為何我的馬這麼容易受到驚嚇?」
馬夫回想片刻說:「馬是按照往常的飼料餵的,但是昨天的飲水,是從當地的井中取的。」
將軍聽後,命人取來水,發現,原來是敵軍在井中投了毒。
幸好發現及時,才沒有鑄成大錯。
對錯只是表面的現象,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一個人的高明之處。
《淮南子》中有言:「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
心胸寬廣的人,時常寬恕別人;德行高尚的人,總是看的長遠。
有遠見的人,不用自己的認知,去指責別人的過失,如此,才能回歸事物本身,從而解決問題,去除災禍。

不干涉他人的決策,是一種智慧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懂得滿足,便不會羞愧;知道停止,才可以長久。
人和人相處,最忌諱的就是不知邊界,用自己的經驗,干涉他人的決策。
最終,只會不歡而散,也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魏晉時期,嵇康和山濤,同為「竹林七賢」。
兩人性情相投,經常一起吟詩作賦,暢談人生。
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為妻。
後來,司馬家族當政,嵇康就想要隱居起來,而山濤想要出仕為官。
這時,山濤覺得朋友很有才華,隱居山林,會埋沒了他。
於是,勸阻嵇康和他一起,入朝為官,並且向皇帝舉薦了他。
嵇康知道後,很是生氣,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宣佈從此和山濤絕交。
有作家曾說過:「朋友間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卻生隔閡。」
人和人之間,立場不同,選擇就會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記了分寸。

人生在世,無論是至親還是朋友,學會尊重不同,說話注意分寸,做事留有餘地,相處不越邊界。這樣,

相交才會舒服,關係才能長存。

 「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同一個地方。」
深表同感,人生這場答卷,每個人拿到的題目都不同。
不需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批改別人的答案。

人生在世,不輕易評價,不隨意指責,不過度干涉。終於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是能活得灑脫愜意,自在順意。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子阿公 的頭像
    老子阿公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喝茶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