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說過:「人只有能把自己的境界格局提高一個層次,才不會因為近期的抑鬱而傷懷。」

確實如此,我們的情緒就如同一頭野獸,而格局就是關押情緒的籠子。擴大格局,加大籠子,才能徹底管住情緒,平復心情。

生活中,那些情緒穩定的人,並未智商超群,學識過人,而是格局高遠,看得全,看得深,

看得遠,故而不為外界所動,能夠行穩致遠。

th (7).jpg

格局大了,不抱怨

《論語·憲問》中寫道:「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格局大的人,能夠從下到上,看到事情的全貌,看清事物的本質,明白每個人都有局限,每件事都有意外,故而盡人事,知天命,不怨天尤人。

古時候,江南小鎮上,來了一個商人,找到了當地的兩個年輕人,準備一起合作捕魚。

於是,這兩個年輕人放下了活計,想要跟著商人一起發家致富。但是,好景不長,兩人連續多天出海,都收穫平平。

第一個人看此情景,時常抱怨道:「都怪那商人,害我沒了收入,又丟了活計。」之後,就乾脆不出海了。

而第二個人雖然也有些氣餒,但想著天意本就難測,加之一段時間捕不到魚是常事,於是繼續修漁網、製作誘餌、觀察天氣,不久,就捕到了很多魚。

所以說,遇事與其一味埋怨指責,不如放大格局,接納變化,順勢而為,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得償所願。

行走於世,對錯成敗,一時難以說清道明。

無論面對他人的過失,還是遇到突發的意外,都懂得關注全局,勇擔當,不抱怨,才能不被

情緒裹挾,找到通關的法門。

20140530014717369.jpg

 

 

格局寬了,不計較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智者謙虛聚和眾人;善者寬廣容納他人。格局廣闊、心胸寬闊的人,待人不計較,行事不糾結,活得灑脫而自在。

大文豪蘇軾就是這樣一個通透的人。

蘇軾早年間名動京城,文採斐然,被文人大家所賞識,有不少人都和他結交往來。

其中有一個叫章淳的人,兩者交往甚密。

後來,蘇軾牽連被貶,章淳由於對他嫉妒已久,時常攛掇聖意,三番五次的想要加害蘇軾,蘇軾因此被一貶再貶。

後來,蘇軾重回朝堂,並未揭穿章淳的所作所為,只是不再來往,繼而寄情於詩書,修煉心性,以至於後來,無論遇到何種境遇,都能淡然自若,活出了大家嚮往的模樣。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一個人胸襟寬廣了,就能容納他人,包容萬物。順境時不在意,逆境時不糾纏,放下對他人的執著,才能解脫自己的身心。

格局寬,境界深,心量足,是化解所有情緒的本源。

OIP - 2023-02-26T230503.008.jpg

格局高了,不生氣

《論語·雍也》中說:「不遷怒,不貳過。」

一個人格局高了,看得遠了,就不會被眼前的瑣事牽絆,不會輕易動怒生氣,儲蓄精力,才能走得長遠。

看過一個有關狄仁傑的故事:

一次,狄仁傑帶著僕人前去查案,路過一個小驛館,要了兩碗面,一碟菜。

不想,飯後驛館老闆,不僅多要了十文錢,還誣陷他們弄壞了碗碟,要求賠償,無奈僕人只得多給了半兩銀子,才擺平了此事。

出來後,僕人一路上都憤憤不平的說:「真是太生氣了,這人怎麼這樣!」狄仁傑卻平靜的說:「都是小事,別忘了我們此行的目的。」

僕人聽後,立刻就釋懷了。

其實,想來我們也時常如此,一時被工作的瑣碎繁雜,家庭的雞毛蒜皮,困在其中,看不到遠方,就會鬱悶動氣,傷及自身。

《格言聯璧》中說:「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遇事學會從長遠出發,站位高,目光遠,才能跳出當下的困境,擺脫情緒的困擾,變得理智而從容,真正擁有駕馭情緒的大智慧。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山不排斥砂土,才能堆積變大;河不排除小流,才會匯聚加深。

人生也是如此,情緒的反反復復,心情的起起伏伏,本是常態。不必刻意對抗,懂得提高格局,才能游刃有餘的容納情緒,成為能夠管住情緒的強者。

增大格局,看得全了,便會不抱怨;

拓寬格局,心胸廣了,就會不計較;

拔高格局,眼光遠了,才會不生氣。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子阿公 的頭像
    老子阿公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喝茶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