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糾正的觀念
《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君子往往定位清晰,專注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會過多關注外界,不會有意糾正他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眼界局限,不用自己的經驗指點他人,是高遠的格局和做人的修養。
聽過一則故事:
從前,有一富人,路過當地的村莊,看到有一農人,種地收成少,生活落魄,便想要幫助他。
富人說:「 何不把糧食拿到城裡賣,然後買些肥料,收成就增加了。」
農人嘆口氣說:「現在口糧緊張,明年可能不夠吃,沒有多餘能賣的。」
富人聽後說:「那為何不多開荒,既能增加糧食產量,又能種些瓜果。」
農人有些不耐煩的說:「你無法體諒我們這些窮人的感受!」說罷,就憤憤的離開了。
可見,每個人都有認知的盲區,有思想的狹隘,若是一味糾正別人,只會越了界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孔子家語》中有言:「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能夠認識自身的局限,看懂人性的真相,時刻克制想要指正他人的慾望,便是一個人最難得的精進修為。
克制反駁的想法
《論語·里仁》有曰:「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
行動是最有力的說明,真正聰明的人,遇到異議時不多言,遭遇誤解時不反駁,做好該做的事,恰是最有智慧的表現。
從前,有一個雕刻大師,雕刻技藝很是高超,名聲享譽國際,每件作品都價值不菲。
一次,一件作品被放在展會上展出,他和幾位好友正在參觀其他展品。
看到一中年男人,指著作品不屑的說:「這刻的是什麼東西,一看就是不入流的人做出來的。」
友人聽後,很是生氣,想要反駁。
他卻笑著搖搖頭說:「何必計較呢!」
後來,那男人知道這是大師的作品,又發現原來作者就在當場,頓時自愧不如,對大師敬佩不已。
所以說,很多時候,與其不斷解釋,試圖反駁別人,不如沈心靜氣,用事實來證明一切。
《論語·衛靈公》裡面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其實,所有的發生,都是來成全我們的。
不管是面對無端的指責,還是好意的評價,都反觀自身,有則改之,無則遠之,就是最高明的處事法則。
克制炫耀的慾望
《論語·為政》中有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富有智慧的人,看得周全長遠,不比較,不炫耀,能夠安穩順意;
而目光短淺的人,難以思慮完全,愛攀比,喜展示,經常埋下禍根。
聽老人講過一個故事:
古時候,村裡有一人家,生活貧困,只有幾間破草屋,田地也時常欠收,家裡幾個人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
一次,兒子在田裡耕地時,偶然間挖到了一塊白玉,本想著換錢買些糧食,但是兒子心有不甘,想著「好不容易得了玉,一定要讓大家瞧瞧。」
於是,整日佩戴在身上,遇人就展示炫耀。不想,有人因此起了歹意,不僅搶了白玉,還在打鬥時,把兒子打成了重傷。
最後,人財兩空,一家人日子過得更不好過了。
記得荀子說過:「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
傲慢自大是一切禍事的根源,遇物愛炫耀,遇事愛宣揚,最後不僅無法真正擁有,還會因此失去更多。
能夠克制炫耀的慾望,戰勝人性的本能,是人生路上最大的勝利。
清朝學者申居鄖曾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
人生在世,就是一個不斷與自己和解的過程。與自己的私慾和解,克制住慾望,才能避開災禍,遠離憂愁。
看清他人局限,管住糾正的慾望,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明白多說無意,克服反駁的慾望,行所當行就是證明自己;
知道物極必反,戰勝炫耀的慾望,低調謙虛就是保全自己。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