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了,也象徵著金年的春節即將正式結束。而在元宵節的前幾天,各種民間年俗還真不少。如果什麼時候過年沒有了這些習俗,那可能就沒有過年的感覺了。老子阿公帶大家來看正月十三有什麼有趣的習俗?
年俗也算是「年味」的一部分,經過千百年來的代代相傳,老祖宗才將這些習俗文化傳到了我們手裡,它們更應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而我們在牢記這些老規矩的同時,也是在提醒自己,尊重祖先,對天地持有一份敬畏之心。
到了正月十三,離元宵節不到2天的時間,古時候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燈頭的生日,也叫燈頭日。很多地方在這一天都會在廚灶下點燈,這一儀式也叫「點灶燈」,寓意日子紅紅火火。
正月十三是中國傳統農曆節日之一,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古時候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説。這種風俗始於南宋,文獻記載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請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的民俗。
正月十三要吃的3樣食物
1、吃湯圓
俗話道,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這句話的前半句說的就是,上燈(正月十三)的時候要吃湯圓,而到了落燈(正月十三)的時候則要吃麵條。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人們會在正月十三這一天,闔家歡聚吃湯圓。
湯圓俗稱圓子,外形為一個個圓滾滾的正圓形,象徵著團圓美滿、大吉大利。而湯圓裡面包裹的餡料多為甜餡,也象徵著生活甜甜蜜蜜,無煩惱、無憂愁。
2、吃通心粥
正月十三,在廣東一些地區,人們還有吃通心粥的習俗,民間將其稱之為「正月十三烹粥」。所謂的通心粥,就是各種不同花樣的粥,根據地方不同,這一天吃的粥的具體花樣也會略有不同,不過一般都會撒上蔥花,因為蔥花為空心的,因此也就將其命名為「通心粥」。
過去,人們生活條件較匱乏,只能用白粥撒上蔥花做「通心粥」。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粥的做法也變得多種多樣。人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食材熬上一鍋粥,出鍋前撒上蔥花。正月十三吃通心粥,寓意「開悟」,即在新的一年裏,工作或學業都能得到提升。
3.做“聖蟲”
“不過十五未出年門。”正月十三,各地農村多有製作“聖蟲”的習俗。這一天,村裏的婦女們三五家湊在一起,一起和麪、裁剪、雕刻、蒸煮,作春節的最後一“忙”,迎接元宵節。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聖蟲”便在這些扛得鋤頭摸得鐵鍁的巧手下出爐,聖。聖蟲之聖,諧剩,升,聖蟲宴,寄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步步高昇的美好願景。
正月十三要做的3件事
1、滾龍燈
正月十三這一天是燈頭的生日,關於各種燈的儀式自然少不了。在這些儀式中,有一個比較盛大的儀式叫滾龍燈,一般從正月十三開始,為期四天。在正月十三這天,人們會開始試燈,龍燈也會在這一年裏首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
到了正月十三的傍晚時分,以龍為造型的多條燈會上街穿行,後面一般還會跟著一些其它花樣的燈,畫面閃爍輝煌,十分氣派。滾龍燈,也象徵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祈福,寓意新的一年,日子越過越紅火。
2、祭關公
關公,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名將,也是民間供奉的武財神。在我國陝西西安一些地區,人們在正月十三還有祭關公的習俗。在這一天祭關公,還得準備一樣特別的供品,叫「添碟子」,這也是我國地方傳統手工藝的一種。
「添碟子」在製作過程中,需要以五穀雜糧為原料,再配以麵粉、雞蛋清等輔料,經過「粘」、「嵌」、「架」、「塑」等工序,最終做成一種色彩鮮艷、造型豐富的立體供品。人們用「添碟子」祭關公,也象徵了對新一年的祈願和祝福。
在台灣地區關聖帝君有三個大日子,除了五月十三與六月廿四,就是正月十三日了,這一天向來被視為關聖帝君的得道飛昇日。關聖帝君的三個大日子分別是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六月廿四,廣義上來說,這三天都是關聖帝君的「聖誕」,因為在台灣民間信仰的潛規則中,跟神明有關且需要大肆慶祝的大日子,都可統稱為「聖誕」。所謂的「得道飛昇」,就是指得道成神,也就是說關羽在這一天正式位列仙班。
3、祭海
據民間傳說,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是海龍王的生日。海龍王是神話中掌管天氣、在水里統領水族的神明。每年到了這一天,漁民們會舉辦各種各樣的儀式,擺上各種祭品,焚香化紙來祭拜海龍王。通過祭海這一儀式,人們向海龍王祈福,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漁業大豐收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新的一年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泡一壺人生智慧的好茶
老子阿公祝大家新年快樂,平安喜樂,天天開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