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集》里有句話說:「深藏不露是一種卓越的才能。」

深以為然,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一個人若是過於顯露鋒芒,便偏離了自然道法,違背了人性常識。

真正的高手,不顯山不露水,懂得守拙藏慧,從而樂於天地之間,遠離是非災禍。

不爭對錯,避無端是非

   

 

《道德經·第八章》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有智慧的人,不爭論對錯,不解釋自己,不評價他人。

看起來平淡無奇,不顯得突出。

故而,能避開是非之事,守得清淨之心。

有一天,道長帶著道童,佈施回來。

路經一條河流時,遇到了一位扭傷腳的婦女,急著過河。

於是,道長就背著婦人過了河。正巧被一名樵夫看到。

樵夫對道長說:「師傅,你今天犯了大忌,修行之人,怎可接觸女子?」

道長聽後,微微一笑說:「是貧道錯了,思慮不周。」

聽罷,樵夫滿意的走了。

道童很是疑惑,問道:」師傅,剛才情況特殊,您是為了幫助那位婦人,為何要說自己錯了呢?「

道長說:」你看那河裡的水,不和岸邊的泥沙爭高下,所以能夠清澈明靜。為人不也一樣嗎?」

仔細想來,確實如此。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不和萬物相爭,默默無聞,才能透徹清明,生生不息。

人生在世,角度不同,難分對錯;層次不同,不用爭辯。

與其強爭高下,不如及時放低自己。

如此,便會遠離無謂的瑣事,活得清明自在。

不亂分寸,忌無故之禍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中講:「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過度干涉,就會浪費精力;過分關注,就會走向滅亡。

無論是為人還是處事,最重要的就是分寸。

凡事過猶不及,如果一味顯露自己,從而忘了身份,越了邊界,只會給自己帶來無

盡的災禍。在歷史上,長孫無忌官至宰相,又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

盡心治理朝政,立下了很多功勞,深受群臣的敬重。

但他不懂得安分守己,總是過於干涉職責外的事。

選官上,介入選拔流程,提拔政見相同的官員。

政策上,替皇帝做決定,頒布各種政令。

總是以長輩自居,失去了君臣該有的界限。

後來,唐高宗忍無可忍,把他貶謫到了黔州。

最終,鬱鬱而終。

俗話說:「在其位,謀其職;不在其位,不謀其職。

生而為人,每個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有各自的使命,各負其責,自然才可有

序運行,社會才會穩步前行。

若是不懂得分寸,就會打破這種平衡,讓自己跌入深淵。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事。

守好底線,不亂分寸,才是為人的大智慧。

不露鋒芒,遠無由之災

《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有本事不顯露,有作為不自持,成功了不得意忘形。

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才能長久存在,不至於招惹禍端。

相傳,秦朝時,有一名術士,跟隨師父修行了幾十年。修得了御劍之術。

臨別時,師父囑咐他,不要將自己的本領展示給別人。

他回到了家鄉,鄉親們擺酒為他接風。

酒足飯飽之後,大家紛紛好奇,他學到了什麼。

他一時興起,就忘記了師父的囑咐,表演了御劍的術法。

這件事,很快就傳了出去,眾人都來跟隨他練習。

秦王知道了這件事,害怕此人威脅自己的統治,就秘密派人把他抓起來,處以死刑。

《菜根譚》中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自然萬物,高低相隨,難易想成。

靈巧往往隱藏在笨拙之下,光明常常躲藏在黑暗之後。清明需要混濁的沈澱,伸展

需要彎曲的準備。

真正聰明的人,明白隱藏鋒芒,收斂自身。

低調做人,如此,才能行穩致遠。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正直的人,都在屈服;智慧的人,懂得守拙;明智的人,顯得木訥。

人生這場修行,不在於外在的評價,修的是內在的境界。

在人生路上:層次不同,不爭對錯;身份不同,不亂分寸;處境不同,不露鋒芒。

如此,便能守住本心,無愧於心,行所當行。

  

 



 

常持唸十字真言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與真善美完整無缺中的最古老恆久的混沌無極界中的元始點(無極子)(母體的我)建立頻率磁場的能量接收系統(歸根復命)本ㄧ(天心)的發射接收站

善良受福佑 有求必應

圓中圓、圓外圓、圓非圓、始謂圓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新的一年

正能量虎虎生風!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宗法老子圓和世界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泡一壺人生智慧的好茶

老子阿公祝大家心想事成平安喜樂天天開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子阿公 的頭像
    老子阿公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喝茶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