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阿公今天跟大家分享孔子三見老子的故事
第一次會面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
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成為百谷之王。
天地之間,最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但是它卻能穿透最堅硬的事物,水滴石穿。
可見,柔能克剛,弱能勝強。
不見具體形狀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
由此可知,無言的教化和無為的益處更甚於有為。」
孔子恍然大悟,說:
「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幵。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處在下方。
天下之人都喜歡安逸,只有水處於艱險;天下之人都喜歡潔淨,只有水處在污穢之中。
水趨向的處境都是天下人厭惡的,所以沒有人能與之相爭,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著說:
「當你不與天下人相爭時,天下將沒有人能與你相爭,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於道,道無處不在,水無所不利。水避高趨下,從不回流,善於利用地勢的起伏。
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靜,卻是那樣的深不可測。
水也會有流失,但卻從不會枯竭。
默默無聞的滋潤萬物,卻不求回報,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圓形障礙就繞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礙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暫時停止,一旦出現決口就浩蕩奔流,這就是水的信譽。
它能洗滌骯髒污穢,能使崎嶇的地勢趨於平緩,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載物,用清面照人,用堅毅的恆心克服障礙,這就是水的長處。
它日夜而人、賢人和聰明的人都善於選擇時機,能隨機應變、順天應時,就像皓皓明月,靜觀世事滄桑。
你現在冋去,應該戒驕戒躁。
要不然,你人還沒到,名聲就已經傳來,身體還未動,聲勢已經先行,張張揚揚,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
這樣,誰還敢用你呢?」
孔子聽後恍然大悟。
第二次會面
兩人第二次會見,是在老子辭官回到故鄉苦縣曲仁里。
這次會見,兩人談到了仁義,但老子並沒有認同孔子所言的仁義。
在老子看來,這擾亂了人的本性,人應該順應自然。
老子說: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種自然現象,因此人的行為也要順應自然規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規律運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復始的運轉,飛禽走獸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諧共處。
這並不是人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們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發展。」
人生於宇宙之間,和天地萬物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生存之理。
人的生、死、榮、 辱,都應遵循自然之道。
順天而行,順理而作,任憑人們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樂,人的本性就顯示出來了。
人為的標榜仁義的結果,只能離仁義越來越遠。
你苦苦求索仁義,意在實現人的本性,可結果卻適得其反,擾亂了人的本性。」
第三次會面
兩人第三次會面是在很多年後了,此時孔子已聞名於世,老子隱居於世。
這次,主要探討的是何謂天道。
對此,老子說:
「陰陽之道,深不可測,人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有語言卻不能傳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所謂的得道並非真正得道,而只是體道。
假若你像認識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樣去認識它,借助於眼、耳和語言,那將永遠無法懂得道。
求道的關鍵在於內心的覺悟,如果內心體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將不能保留。
心中體悟到了道的存在,還要在現實中進一步印證,得不到現實印證的道,不能暢通無阻的前進。
這就是得道的聖人雖內心有所領悟,卻不能為外人道的原因。
一個人僅僅希望能從外界獲得關於道的認識,而不去用心體會,即便是聖人也不願意教授他。」
學問淵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長辯論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樣。
無用的知識和辯術早已被聖人所摒棄,所以得道的聖人總是處於一種體悟大道的狀態。
道,淵深似海,高聳如山,周而復始循環運轉,主宰萬物並賦予萬物以永無窮盡的動力。
宇宙萬物,都是因為有了道的給予,才不至於匱乏。
道德經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道德經19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講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泡一壺人生智慧的好茶
老子阿公祝大家心想事成,天天開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