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壁》中說:「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獨處時,內心清靜是高深的境界;群處時,說話謹慎是難得的修為。

人生在世,語言是一個人的門面。說話太快,往往思慮不周,傷人傷己;出言遲緩,相談有度,才能收穫人心。
會說話是修養,管住嘴才是一個成年人最難得的教養。

3bb051f7-9b07-4752-bcaf-7db2fff85924_base_resized.jpg

說話太快,易失人心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中說:「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做事輕浮,容易失去根本的原則;說話急躁,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
一個人若是說話太快,往往顯得急躁。來不及換位思考,讓人心生不悅,最後好心也會辦壞事。
清朝乾隆年間,京城有個大善人叫韓四,時常接濟窮苦人。
一年冬天,城外聚集了很多難民。
韓四帶著僕人,去施粥送衣。
剛出城門,就看見一個年輕人佝僂著背,凍得瑟瑟發抖。
韓四見此,忙大聲說:「快過來,給你衣服。」
年輕人生氣的瞪著他說:「就是死,也不要你的。」
韓四立刻意識到自己說話太快,語氣不好,傷了別人的自尊心。
但是為時已晚,第二天年輕人就被活活凍死了,而韓四也因此十分內疚。
每個人的處境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很多時候,隨口而出的話,可能就像冬天的寒風一樣,極易刺傷別人的心。
正如一位作家所說:「不假思索的說話,往往是傷人而不自知的。
與人相處,不要因為說話太快,掩蓋了內心的善意;不要因為開口太急,忘記了做事的初衷。
懂得體察他人情緒,才是最頂級的善良。
 

tai-guo-si-mian-fo-pu-bu-qiangzhi-tw-2048x1152_49.jpg

出言遲緩,能聚眾人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明白自身認知有限,視野受限。
故而遇事沈著冷靜,不著急開口,從而看到真相,做出最明智的抉擇。
胡適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北大任教時,學校規定,多次遲到的學生要被勸退。
一天,上課許久,一名學生才匆匆趕到,這已是本週第四次遲到了。
胡適正準備說讓他辦理退學,但見他滿腳是泥,全身濕漉漉的,就讓他下課來找自己。
這才得知,學生家住郊區,又逢母親生病,這才慌忙遲到。
胡適聽後,慶幸沒有衝動說話,顧全了學生的面子,又避免了人才的損失。
而胡適也因待人寬厚,說話有度,被師生所愛戴。
做事慢一點,才有輓回的餘地;說話慢一些,才有思考的空間。
恰如老話所說:「事緩則圓,語遲則貴。」
一個人能管住自己的嘴,不武斷,不片面,處事圓通周到,出言遲緩周全,才能收穫人心,自帶貴氣。

 

管住嘴,是最難的修行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人在世上煉,由簡入繁很容易,因慢求快是尋常。
而歷經滄桑後,才發現:簡單是修心最難的功課,管住嘴是做人最難的修行。
看過一則故事:
年少時,王羲之跟隨先生學習書法,平時很是勤奮認真,常常練習到深夜。
但是很快就遇到了瓶頸,難以繼續精進,很是鬱悶困頓。
仔細反省後,他發現每次先生指正時,自己總是急著應答,來不及深入思考;與友人探討時,習慣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耐心聽取建議。
於是,他一改前非,開始修煉心性。 
就這樣他的心態穩了,書法有了很大進步,最後成為一代大家。
有人說:「一個人最難的修行,是克制想要表達的衝動。」
深表同感,語言是內心的畫像,你說話的樣子就是內心的樣子。
著急表達,往往是內心浮躁,定力不足的表現。
那些修為高的人,懂得適時克制自己,不急於表現自己,不盲目炫耀成果,謙虛謹慎,心有乾坤,故而能夠完善自己,最後心想事成。
西漢劉向說:「君子慎言語矣,毋先己而後人,擇言出之,令口如耳。
行事說話,隨口而出是本能,謹言慎行卻是本事。
多聽少言,多思慢言,才能溫暖人心,在表達善意的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心性。
溝通前停下來,換位思考,是對他人的善意;
決策前遲一點,看清情況,是對別人的體諒;
表達前想一會,虛心學習,是對自己的鍛鍊。  


老子阿公祝福大家

好運旺旺來!

無極太上老君混元聖祖!

想好、說好、做好

修行無撇步,清靜才是真功夫!

早上起床看「清靜經

晚上睡覺前看「太上感應篇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泡一壺人生智慧的好茶

老子阿公祝大家平安喜樂天天開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子阿公 的頭像
    老子阿公

    老子阿公揪咱逗陣來喝茶

    老子阿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